首页/教师资格证/高中/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收藏
参考人数0
人气9

包含试题

16

考试总分

131

及格分

0

考试时长

不限时长

做题模式

考试
练习

考试说明
所需费用 免费考试 / 原价 ¥ 0.00 / 每位考生可考次数不限 / 开通会员免费考
考试说明
本考试暂无特别说明,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试卷组成
单选题 含 13 题 ( 共26分 )
问答题 含 3 题 ( 共105分 )
考试时间
参加考试无限制,随到随考
  • 单选题
    1. 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适合的 是( )。
  • 单选题
    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o
  • 单选题
    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充分理解 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
    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 适合的是( )
  • 单选题
    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正确的是( )
  • 单选题
    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 写手法。下列合适的是( )。
  • 单选题
    7.为了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 品适合选用的是( )。
  • 单选题
    8.在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
  • 单选题
    9.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
  • 单选题
    10.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究”专题,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 活动。下列适合的是( )。
  • 单选题
    12.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 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办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本的操作能力为目 的。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略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 用”的追求。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 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 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由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o
  • 单选题
    14.阅读有关语感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感,要想提升语感的品质,必须有一定的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 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例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的 环境里说起来觉得别扭;有些词句,在严肃的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 语语体差异的语感已经形成。但是,只有知道汉语普通话词汇来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 明白这种语体差异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 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 括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单选题
    15.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顺势分 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 随后我抛出问题,“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这是随 便举例的吗? ”学生齐答:“不是。”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学习,让学生谈课内 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学生谈得彳艮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
  • 问答题
    阅读某教师《边界望乡》说课片段,回答第16题。 案例: 【说课片段】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我国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 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句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 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 小组探究、集体研讨的方法,按照“借用——变形——效果”的步骤提示,品味诗句,体会“化 用”带来的既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 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薦鸠等古典意象和“清明时节雨纷纷” “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 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确,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个学生说: “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 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 表达了诗人沸腾的情感。一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 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手理解 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的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一教 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课文原文】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麟鹄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取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问题: 16.(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10分) (2 )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10分)
  •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第17~18题。 案例: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 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 “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 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 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 :一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 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 虽避免了引火烧身,却会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录视频以自证清 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 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 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 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 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 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的人会越来 越多! 问题: 17.请从第①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暂无任何记录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自助开通会员后联系客服